
在一個觥籌交錯、坐享美食的忙碌夜晚,一名男子走進位於西26街的「熨斗坊(Flatiron Room)」餐廳,向店內的員工宣布,他要做衛生檢查。從裝載酒水的瓶子到蛋品包裝紙盒,他走遍餐廳的每個角落,檢查冰箱的溫度和待用的餐盤。
然而他並不是紐約市衛生局的檢查人員,也不能決定餐廳的衛生評級。他只是餐飲諮詢公司的諮詢師,為餐廳做「衛生檢查演習」,以便餐廳為真正的檢查做好準備。
「熨斗坊」的老闆塔蒂(Tommy Tardie)認為衛生評級對餐廳的各方面有著極大影響。因此他從「評級諮詢(Letter Grade Consulting)」公司請來檢查員,每月來餐廳做一次衛生檢查。
塔蒂說,「我當然會用(衛生評級)作為用餐的決定因素。比如我正找地方吃飯,一家餐廳是B評級,另一家是A評級。我肯定會不假思索的選擇A評級的那家餐廳。」
衛生局2010年設立的衛生評級系統也深受公眾歡迎。昆尼別克大學(Quinnipiac University)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,82%的受訪者支持用衛生評級為餐廳「打分」,另有67%將衛生評級作為用餐的標準。
衛生局在2012年初推出「查詢評級」的手機程式後,消費者更能輕易查到各餐廳的衛生評級。衛生局的資料指出,這個程式共被下載了4萬4000次,其內容包含接受過衛生檢查的2萬4000家餐廳的評級、評分和所有衛生違規情況。此外,大眾點評網「Yelp」也打算將衛生評級納入紐約市各個餐廳的介紹中。
為了通過衛生檢查,許多餐廳業主紛紛求助餐廳諮詢師。諮詢師的收費標準從一次250元的檢查演習到數千元的年度合同不等,有些服務項目包括幫助餐廳在違反衛生標準的聽證會上辯護。
「評級諮詢」的創始人塔諾夫斯基(Rada Tarnovsky)表示,衛生評級差的餐廳需支付200至2000元不等的罰款。再加上害怕得到「差評」字母的心理,讓評級諮詢業得以蓬勃發展。
前衛生局檢查員尼龍(Mark Nealon)在20年前成立「安全餐廳(SAFE Restaurants)」公司。他坦言在衛生評級系統出台後,他的業務發生了巨大改變。「過去側重的是做衛生檢查,或幫餐廳做好準備。但現在都要讓位給『天哪,我們只得了B或C評級』的擔憂。」
除了指出可能違規的行為,諮詢師還會向餐廳業主教授評級系統的「竅門」。比如有老鼠跡象等駭人聽聞的違規,並不一定使餐廳無緣得到「A」。同時,像餐廳沒有一人有食物安全證書(完成15小時的食物安全課程後,市府頒發的證書),這類被視為「小事」的違規,其實後果更嚴重。還有緊急關頭的失誤,也會對評級造成嚴重影響。
「評級諮詢」的另一位創始人路巴爾斯基(Leon Lubarsky)說,「最常見的違規就是把抹布留在料理台上,或是洗手池沒有清乾淨而留下什麼東西,這使檢查員可以判斷為『洗手池被用來洗碗』。」這類違規,將導致餐廳被扣5至10分,扣分超過13的餐廳,就得不到「A」了。
諮詢師還會幫助餐廳克服那些因與傳統烹飪方法不同而引起的違規。比如壽司大廚通常會忽略「光手接觸食物規則(barehand contact rule)」,可以用經常洗手確保食品衛生,來緩衝違反這項規則的影響。路巴爾斯基表示,如果只是違反「光手接觸食物」,餐廳還是能得到「A」的. (編譯中心/綜合11日電 )